2000年初我刚入行的时候,国内骨科手术量是比较少的,而且手术过程中还需要厂家大量的跟台,医生的手术技术从接触到熟练需要不短的时间。那时候很多医生技术不成熟、患者也害怕,与现在相比,骨科手术的技术和心术这两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01骨科手术的技术进步
2007年左右这个时间段,骨科手术真正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在此期间,不仅医疗技术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行业翘楚一方面在医疗技术上你追我赶,另一方面宏观上也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向大家介绍三位我比较熟悉的业内专家,分别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翁习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周殿阁主任、河南省骨科医院院长孙永强,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了极高的成就。
身体力行为患者,人民好医生翁习生教授
翁习生教授是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医师。专长骨科疾病的诊疗,特别是脊柱侧凸的诊断治疗,曾作为“脊柱侧凸系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参加了脊柱侧凸协和分型、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研发等研究。作为患者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也是2020年人民好医生的入选人,翁习生教授身体力行,以细心、用心、耐心为准则,服务着一位位患者。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血友病病人双侧髋关节一期置换。出版了大量行业专业书籍《现代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与围术期管理》、《股骨头坏死翁习生2017观点》、《血友病性骨关节病外科治疗》等。
技术、文字、手绘三位一体的教研达人周殿阁教授
周殿阁教授则是教学教研方面的代表,擅长骨与关节疾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膝外翻,风湿病等方面病症的临床治疗。不同于依靠课件讲课的教师,周殿阁教授还有一门手绘的技艺。作为专家的他,能够将手术技术、文字和绘图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起来,以图文方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别开生面的讲解,成为教学教研方面的标杆。周殿阁教授将实践中的心得与感悟,带入到教研中,也正是他的这种富有创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着一大批骨科人。
积小流而汇江河,手术总量第一的孙永强教授
孙永强教授资历深厚,从业经验达30多年,以人工关节的置换和翻修手术、中西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老年骨性关节炎、近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见长。所负责的手术数量长年来居高不下,尤其擅长髋膝关节的手术治疗,二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台手术。他的手术不但速度快,而且手法准,以胫骨手术贴片为例,多数医生都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完成的措施,孙永强教授不借助工具便可完成。孙永强教授的手术总数量堪称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这么高的成就与实力,一方面依靠与生俱来的天赋,异于常人的技巧,更是孙永强教授靠着崇高的信念,脚踏实地,一台一台手术做出来的。孙永强教授,手术技术领域的代表人。诸多医疗卫生机构学科带头人,以身作则,积极彰显河南医疗卫生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技术的推广和进步速度在这20年是非常快的,拿具体的关节手术技术来说。2000年前后的关节手术集中在北上广,如今髋、膝关节产品集采的第一年采购量就达54万套。美国人口有3亿,一年关节手术量就达150万台,相比之下,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手术量未达到饱和。同时手术费用也降低了一大截,如一台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在医保报销后,较集采前平均能省下了近3万元,双侧更能省下近6万余元,切实服务到了民生。
02与患者沟通的心术进步
现在不但手术成功率高,并且骨病患者对做手术的治疗方案接受度也高了。但早期临床诊断沟通时,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常常是无效的,患者非常的害怕做手术。以至于主治医生很多时候无可奈何的看着患者错过手术机会。
举个例子,2006年在湖北时与一位主任沟通,用批墙的例子去类比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关节表面的磨损、凹陷或凸起,就像鼓包的墙皮,去掉墙皮,补上腻子就完成了修复。手术量从上年度12台增加到了七十多台。
现在手术量多了,患者身边人有做过的,手术效果也不错,所以对手术也不是很害怕了。也侧面反映了骨科手术技术的失败率低,整体的市场成熟度已经很高。
其次术后康复。一些植入物产品术后使用年限理论上可以达到25年以上,但实际上使用超过10年的都很少,就需要进行翻修。
copyright医度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