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急救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的急救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这一问题则更加突出。
想提升基层这一类患者的救治率,单靠一两位医生或着一个医疗机构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建立起上下联动的急救机制,才能保障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笔者通过多年观察,总结了以下5个工作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分级定位,缩短急救半径
笔者建议,山区县应确定一所急救综合医院,在社区或乡镇医院建立急救站点,在村卫生室建立急救哨点,尽可能缩短急救半径,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赢得时间。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思考自己身处哪个环节,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如,哨点机构负责病人健康宣教、高危人群定期体检筛查工作;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负责对哨点机构筛查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和再排查,同时担负急诊患者诊断、院前急救和转诊任务;县级医院着力负责患者的救治及对镇村两级机构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个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急救设备,因此,笔者认为完善山区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急救设施配置,是最关键的一步。
按照各级医疗机构急救必备设施设备目录,给予救治相应的场所和物资保障,同时对健康宣教给予物资、经费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快、捷、廉”优势,推动山区县内急救资源网络一体化服务,实施基层医院远程会诊、诊疗培训、健康宣教等,不断延伸山区县有限医疗资源的服务触角。通过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实现院前或者救护车上病人生命体征、治疗情况的高效互动,保障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胸协同救治的连续性。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县级医院急诊科、内、外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电生理等科室急救团队建设,强化对社区、乡镇医院院前急救队伍及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针对提升乡村医生队伍急救知识岗前培训工作。
三、加强培训演练工作
全面系统地做好培训和宣教工作,定期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急救工作组成员围绕各种急危重症临床指征、鉴别诊断、特殊检查、结果确认、急救处置、转诊规范、康复随访等进行系统培训,并根据临床指南变化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新。扎实组织开展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内部急危重症患者早期识别、院前救治、协作转诊、院内急救、康复锻炼等方面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来强化急救流程掌握的同时,不断检验各类救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进而不断完善和改善,提升救治效率。
四、扎实开展健康宣教。
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着力向民众普及健康知识,增强民众对各类危急重症疾病的认识,强化对疾病预防辨识、自救呼救、规范治疗、科学康复等系统了解。不断创新健康宣教方式和方法,如开展急救科普知识有奖问答、专家下乡趣味讲座,将急救知识通过情景剧、脍炙人口的绕口令等加深民众印象。同时也可积极应用宣传栏、电视、微信公众号、宣传折页、广播等媒介,全方位、系统性地向民众普及健康知识。
五、建立健全“四机制”保障上下联动
建立完善区域急救工作流程,依据院前、院内救治和诊疗规范,建立统一、科学、高效、有序的急救流程和执行标准,围绕宣教、首诊、转诊、救治、康复、随访、再宣教进行流程规范和步骤优化。
建立区域内分级救治机制,根据患者病情分流目标医院,尽早实施精准救治。组建区域急救联盟,签订区域急救协议,明确规定各急救单位和个人的职责和规范、“绿色通道”标准及工作流程,保证各单位和个人之间协调配合,
建立完善的考核运行机制,对各单位和个人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进而提升工作的约束性,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和协调员制度,通过交流互动,对前期急救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查找存在问题,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补齐急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
copyright医度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