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实习生 舒安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甘卓然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据统计,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失眠、鼾症成了在睡眠医学中心诊断最多的睡眠疾病,困扰着不少人。睡眠医学中心是如何监测患者睡眠的?失眠和鼾症要如何治疗?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睡眠医学中心一探究竟。
睡眠监测+智能床垫!这间“公寓”有点不同
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展示区,长长的走廊两侧排列着一间间睡眠监测室。监测室内,一张大床,一个衣柜,有些还附带独立的卫生间和舒适的沙发。步入广医一院睡眠医学中心,记者看到,这里不太像治病救人的病房,更像舒适生活的公寓。与公寓最大的不同在于,床头摆放着两台遍布管线的机器——多导睡眠监测仪和无创呼吸机。
多导睡眠监测仪
“睡眠医学中心可以帮助有睡眠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解决睡眠问题。要发现问题在哪里,首先需要进行精确的监测。”广医一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赵东兴介绍,为了获取更准确的监测数据,睡眠医学中心尽量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外部干扰。
智能床垫
“把左边床垫调硬一些。”“好的!”记者了解到,为了给患者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睡眠医学中心看起来不足为奇的床垫也大有乾坤。通过语音遥控,智能床垫不同区域的软硬程度均可精准调节。
手环监测睡眠准确吗?这才是“金标准”
钟南山院士曾分享过,在40年前研究睡眠相关疾病时,因为没有电脑、记录器,只能靠一个医生整夜8个钟头坐在患者床边,用一大堆呼吸记录纸记录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问题。而如今,广医一院睡眠医学中心已配备了23套全夜多导睡眠监测仪、10套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用科学仪器切实为患者解决睡眠问题。
据了解,多导睡眠监测仪通过对患者夜间连续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脑电图、心电图、心率等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呼吸暂停,以及暂停次数、暂停时间、发生暂停时最低动脉血氧值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记者体验
具体而言,多导睡眠监测仪是如何获取这些睡眠数据的?记者亲身进行了体验。
“这两条蓝带子会捆绑在你的胸部与腹部,用来监测睡眠中呼吸的情况。”医护人员首先为记者戴上了胸腹带,随后又为记者清洁了皮肤,将复杂的电极一片一片粘贴在身体、面部。据介绍,这些位于不同部位的电极能够监测到佩戴者的脑电、眼电、肢体肌电等数据。
紧接着,医护人员为记者戴上了“呼吸管”,用来监测呼吸的鼻气流。最后,将血氧仪夹在指尖,多导睡眠监测仪的佩戴就完成了。
医护人员分析睡眠数据
经过体验,众多电极、仪器、胸腹带的粘贴佩戴会对被监测者的睡眠造成些许影响,但并不会有太大阻碍。被监测者需要进行4-8小时的睡眠,仪器方可获取有效的监测数据。
“多导睡眠监测与我们日常的智能手环、手表的监测是不同的。”赵东兴介绍,智能手环和手表对睡眠的监测、记录大多数仅依靠血氧、脉搏等1-2个参数来反映,准确性较低,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而多导睡眠监测仪可以记录脑电、眼电、心电、呼吸气流等多种数据,是国际公认的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睡眠障碍性疾病的“金标准”。
我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过亿,睡眠健康不容忽视
“近年来,有睡眠障碍的人群不断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赵东兴表示,影响睡眠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自身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睡眠环境,如声音、光、温度等;自身因素可能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酒、喝咖啡等。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生活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生活节奏成了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
据悉,目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当属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即俗称的“鼾症”。
copyright医度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网站地图